听听几个小姑子的意见。
&esp;&esp;贾兰争气,她手头有些积蓄,生活过得还算安稳。她守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,不一定要再嫁。
&esp;&esp;何况经过贾家一事,李纨明白花无百日红。倘若再嫁的夫家日后出了事,自己又失去了节妇的招牌,还可能牵连贾兰的前途,岂不是得不偿失?
&esp;&esp;然而,一个人过日子确实不易。手里的嫁妆和贾母临终时补贴的一点银钱早晚会用完,坐吃山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。
&esp;&esp;贾兰渐渐长大,将来需要花钱的地方只会越来越多,光靠寡母手里的这点棺材本,怕是支撑不了他的前程。自己再嫁好歹吃穿都花夫家的,手里的私房可以补贴儿子。
&esp;&esp;黛玉心下明白李纨的顾虑,人没有前后眼,谁也不敢保证这次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。女子立身不易,一步走错便可能万劫不复,所以李纨不得不慎之又慎。
&esp;&esp;黛玉轻声问道:求亲的人是哪家的?
&esp;&esp;宝钗答道:那人姓甄,今年四十有六了,久居京师,祖籍却是金陵甄家,和贾家是老亲。
&esp;&esp;黛玉点点头,心中了然。她记得贾母曾提过甄家,早年两家同居金陵,还曾联姻,只是贾家搬到京城后,来往日渐稀少。
&esp;&esp;宝钗说道:甄老爷去年中了举人,年初参加会试,名落孙山。不打算继续考了,递了名帖到吏部谋了个差事,被外放交州任税课司大使。他原配早逝,想在外放前续上一房,一起赴任。
&esp;&esp;黛玉听完,心中不免替李纨细细思量。
&esp;&esp;甄家和贾府相交匪浅,二人知根知底。甄老爷能在京中读书,一直熬到四十多岁中举,足见家底丰厚,而且李纨嫁过去就是敕命,日子肯定比现在体面。
&esp;&esp;只是甄老爷年纪比李纨大了许多,年岁上不够般配。再加上他不久便要离京,去的是穷乡僻壤。贾兰若是随行,到了当地恐怕难以寻到好的教书先生,难怪李纨犹豫。
&esp;&esp;黛玉叹道:珠大嫂子守了这么多年,确实不容易。若真能嫁人,倒也不错,但她还有个兰儿,难免要多为孩子考虑。
&esp;&esp;宝钗接话道:谁说不是呢,甄老爷要是一直在京里,倒是桩好姻缘了。
&esp;&esp;黛玉能想到的,宝钗自然也能想到。在她看来,年纪大些不是什么问题。就算是年岁相仿的夫妻,能白头到老的又有几人?当年贾珠不也早早去了,撇下李纨独自支撑。
&esp;&esp;宝钗沉思片刻,缓缓道:珠大嫂子不仅是兰儿的母亲,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,该为自己考虑一下。兰儿年纪不小了,有我们几个姑姑照顾着,留在京里读书就是了。
&esp;&esp;甄老爷的条件虽谈不上特别出众,但李纨打算再嫁,错过这次,以后未必能遇到这么合适的了。
&esp;&esp;无论二人如何权衡,都觉得李纨有点病急乱投医了。作为小姑子,她们实在难以替李纨做出这么重要的决定。
&esp;&esp;她们不是神仙,能掐会算,如何预知李纨再嫁后的好歹。这条路,终究要李纨自己去走。她们唯一能做的,便是为她默默祈祷,盼着李纨与贾兰今后能平安顺遂。
&esp;&esp;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,我会继续努力的!
&esp;&esp;本卷卷标引自红楼《尤三姐》
&esp;&esp;注1:摘自《礼记&iddot;学记》意思是尊师重道
&esp;&esp;第107章 番外
&esp;&esp;聊完李纨的事, 黛玉忽然转问:宝姐姐怎么突然想把老家的藏书运到京城了,莫不是你也有了什么打算?
&esp;&esp;宝钗见黛玉已经猜出了几分,便微笑道:既然你都看出来了, 我也不瞒你了。去年琴妹妹来京时, 讲了她在海外游历的见闻,我听后十分向往, 动了出去走走的念头。
&esp;&esp;宝钗提到的琴妹妹, 是她本家堂妹薛宝琴,去年底来到京城, 众姐妹都见过此人。
&esp;&esp;黛玉知道宝钗亦是胸怀大志, 如今得知外面的世界广阔多彩, 自然不愿再局限在这方天地。只是二人相伴多年, 如今突然听到宝钗有意远行, 心中难免生出几分不舍。
&esp;&esp;她忍不住问道: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动身?
&esp;&esp;宝钗轻声道:总要等藏书阁建好了再走。
&esp;&esp;黛玉闻言,心中略安, 轻轻舒了一口气,至少还有一年的时间。
&esp;&esp;宝钗看了她一眼, 略带试探地说道:你不如和我一起去吧,我听说